(比什凯克,2025年6月9日,卡巴尔通讯社)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,过去20年间,全球超过五分之一的海洋区域变得更加昏暗,BBC对此进行了报道。
这一现象被称为“海洋变暗”,是指海洋表层水体的变化导致阳光难以穿透海水,影响了海水的透明度。海洋表层的光照区(光合层)是90%海洋生物的栖息地,对于维持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至关重要。
研究发表在《全球变化生物学》(Global Change Biology)杂志上,结果显示2003年至2022年间,全球21%的海洋区域变暗。
为什么海洋在变暗?
研究人员认为,海洋变暗与海藻(浮游植物)繁殖动态的变化及海表温度波动有关。
沿海地区:富含养分的水体上涌,加上陆地径流增加(如降雨带来农业废弃物进入海洋),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,导致海水浑浊、变暗。
气候变化影响:降雨变得更加频繁和强烈,进一步加剧了沿海水体的养分输入。
远洋海域:海表温度升高,可能导致浮游植物数量增加,阻挡了阳光的穿透。
哪些区域受影响最严重?
超过9%的海洋区域内,光合层的深度缩减超过50米,面积相当于非洲大陆大小。
另外约2.6%的区域,光合层缩浅幅度达到100米。
变暗现象在墨西哥湾北部、北极和南极地区尤为明显,这些地区是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地方。
沿海水域及封闭海域,如波罗的海,也广泛出现海洋变暗。
同时,约10%的海洋区域反而变得更加明亮,显示海洋系统复杂多变。
这对海洋生物意味着什么?
虽然具体影响仍在研究中,科学家警告,海洋变暗可能会影响大量海洋物种及其生态系统。
光合层是大多数海洋生物的栖息区,浮游植物是食物链基础,依赖阳光进行光合作用。
光合层缩小意味着浮游植物和依赖它们的动物生存空间减少。
普利茅斯大学的海洋环境保护讲师托马斯·戴维斯指出,海洋表层颜色变化反映了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改变,这种变暗减少了依赖光照生存和繁殖的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。
浮游植物产生大约一半的地球氧气,并在碳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。
研究人员的担忧
海洋变暗可能影响我们呼吸的空气、我们食用的鱼类以及地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。
普利茅斯大学教授蒂姆·史密斯表示,依赖光照的海洋生物可能会向水面移动,导致资源竞争加剧,进而引发海洋生态系统的根本性变化。
研究方法
研究团队分析了近20年的卫星数据,并利用先进的海洋模拟模型。
通过NASA的Ocean Colour Web项目,全球海洋被划分为9公里见方的“像素”,科学家监测每一区域水面颜色的变化。利用算法测量海水光照水平,评估光合层深度。
还结合太阳和月亮辐射模型,研究昼夜光照波动对海洋生物的影响。
虽然夜间光照变化小于白天,但同样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