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的亲子沟通文化现状如何?与孩子持续对话有多重要?为什么有些孩子乐观开朗,而有些却内向压抑、甚至具有攻击性?就这些问题,我们采访了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、奥什国立大学“伊曼(Ыйман)”教培一体化机构负责人、《如果你希望孩子优秀》《最棒的爸爸!》等书籍的合著者——塔兰特别克·马马托夫(Талантбек Маматов)。

— 塔兰特别克·科什巴耶维奇,您认为,与孩子交流有多重要?
— 与孩子的对话是能够构建其内心世界、思维方式和人生观的最重要因素之一。孩子从出生起,就开始通过父母的声音和态度来认知世界。就像人离不开空气、水和食物一样,孩子同样离不开父母的关注、爱和交流。如今,似乎很多现代父母都未能真正理解这一点。
心理学研究显示,那些父母经常陪伴、与其交流的孩子拥有更丰富词汇量。哈佛大学2019年的研究表明,和孩子多说话的家庭,其孩子对压力的承受力更强,领导能力发展也更早。这充分说明了与孩子交流的重要性。心理学家指出,与父母亲密相处的孩子更少感到恐惧,更具自信。
— 被父母充分关爱和缺乏陪伴的孩子之间有什么差别?
— 差别非常明显。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在行为举止上很容易辨认出来。那些从小得到父母充分关爱、理解与信任的孩子,心理更加稳定,更容易融入社会,和其他孩子相处时更有同理心、更友善。他们更擅长沟通,更能适应压力。
相反,那些未能获得足够关注与爱的孩子,内心往往充满恐惧、孤独和隐性攻击性。他们不信任自己的行为,极度渴望被爱与被关注。这种渴望驱使他们在学校表现叛逆、欺凌他人、养成不良习惯,与老师发生冲突,甚至沉迷虚拟世界。他们用这种方式来吸引父母关注,而我们成年人若不能意识到这一点,反而可能采取进一步拉远距离的行为,从而加剧亲子裂痕,最终造成严重后果。因此,首先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内心需求。
— 如今我们看到,大人和孩子都沉迷于手机。该如何应对?
— 是的,现在父母和孩子都过于依赖智能手机。而完全禁止使用手机并不会带来好结果。我们需要正视并接受这一现实。我们可以将手机的使用引导为积极而有益的行为。
有句老话说得好:“孩子是父母的镜子”。我们通常会以自己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家庭模式来生活,而亲戚长辈的影响也很深远。以前,一家人会围坐餐桌前聊天交流,这也是一种无形的教育方式。如今,这种场景已越来越少见,父母和孩子常常各自低头玩手机。孩子会模仿父母行为。例如,一位母亲若整天沉迷电视剧,那她就无法要求孩子合理安排时间或去看书。
这方面的解决方式只有一个——合理利用电子设备,让其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。比如:让孩子参与一些社会活动,有助于他们从手机中暂时脱离出来;带孩子一起散步;让他们参与体育运动、美术或手工兴趣班等。另一方面,可以用电子设备辅助学习。要从小给孩子播放有益视频,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视野,培养想象力、创造力,学习语言等。问题的解决不在于强硬禁止,而在于巧妙引导。
— 那对于身在他乡的父母,您有什么建议?
—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与关注。但如今由于各种原因,有些父母常年在外工作或外出务工。在这种情况下,至少应每周通过网络与孩子联系5到6次,进行语音或视频通话。务必要关心孩子的情绪,询问他在做什么、感觉如何。
而那些在家工作的父母,哪怕再忙,也应每天至少抽出15分钟和孩子交流。这里的“交流”不是检查作业或审查日记,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。
学会传递爱、关心与真诚的情感,是为人父母的重要能力。同时,父母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与成长。如今有许多育儿类书籍和网络教学视频可以学习。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,而父母完全可以进入这个世界,成为孩子心中的英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