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比什凯克,7月3日,卡巴尔通讯社)中亚地区灌溉设备市场容量每年约2亿美元。目前大部分灌溉系统依赖区域外进口,而相关需求正持续增长。
欧亚开发银行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(工发组织)近日联合发布《中亚地区灌溉设备生产:水利行业工业化》报告指出,随着热浪和干旱频发导致冰川消融、水资源减少,而农业种植面积却持续扩大,节约高效用水已成为当务之急。
专家认为,实现灌溉设备本土化生产是促进中亚地区发展与韧性的战略选择。若能在区域内组装高效灌溉系统,农民采购成本可降低约30%。在气候变化背景下,相关需求将持续攀升,预计2030年区域市场规模将至少翻番,年需求量突破4亿美元。
报告强调,本土化生产既能满足市场需求,又能为农业提供价格显著低于进口产品的灌溉系统,同时实现水资源节约。目前灌溉渠道的水资源损耗率超过40%,通过完善灌溉基础设施并推广滴灌等技术,不仅能缓解气候变化影响、减少水资源浪费,还可提升作物产量。现代灌溉技术可使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50-80%,在显著降低损耗的同时实现作物增产30-50%。
欧亚开发银行分析师指出:"推广新型灌溉系统需要大量投资、完善的政策框架以及各关键参与方的高效协作。"
编译:朱彤